及早预防女孩的“恋父情结”-博天堂登陆
父女关系过度亲密并不是好现象,如果父亲在意识到女儿的过度依恋心理后,仍没能根据女儿年龄大小和认知能力的程度调整与女儿相处的方式,就会对她将来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。下面故事中的小薇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:
小薇在老师眼里是个懂事、听话的孩子,她学习成绩好,还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。可是,小薇的妈妈却满腹的烦恼,因为小薇在家里经常会做出一些叫人无法理解的行为。
小薇从小就和爸爸感情特别好,爸爸也很宠她,一有时间就带着她玩。
很小的时候,有一次爸爸给她穿衣服,小薇很认真地对爸爸说,“爸爸,长大了我要嫁给你。”
爸爸妈妈听了也没放在心上。
每次小薇犯了错误,总是在爸爸面前撒娇,以逃避惩罚。
小薇的妈妈认为,父母两个人中必须有一个人唱“黑脸”,否则会惯坏孩子,因此,她对小薇的要求就比较严格,经常扮演严厉的角色。
渐渐地,妈妈发现,小薇和她越来越疏远了,有什么悄悄话也不和自己说,而是告诉爸爸,晚上也要和爸爸睡在一起。
开始的时候,妈妈也没有在意,认为小薇这是孩子气的表现,长大了就懂事了。但是小薇现在已经上初一了,不但没有变得懂事,有些行为反而更让人哭笑不得了。
一次,家里来了客人,小薇对客人的小孩不够礼貌。
客人走后,妈妈批评了她几句,她竟脱口而出:“你有什么了不起,除了眼睛比我大,还有哪儿比我强?”
每当父母发生争执时,小薇总是帮爸爸一起攻击妈妈,特别是当爸爸埋怨妈妈时,她就幸灾乐祸地扮鬼脸。
有一次小薇的爸爸要出差,小薇知道了,坚决不让爸爸出门。无奈之下,爸爸趁她上学的时候才脱身。
放学回家之后,小薇发现爸爸走了,又哭又闹,硬说是妈妈“捣鬼”,甚至还说,要是没有妈妈,爸爸会对她更好的。
爸爸走后,无论妈妈怎样关心她,她都冷冰冰的,不理不睬。而给爸爸打电话时,她又像是变了一个人,神采飞扬,说出的话更是让人吃惊,说她多么多么想念爸爸,爸爸不在家,她觉得没意思等等。
妈妈对小薇的种种行为深感困惑,这孩子是怎么了?是幼稚、没长大,还是出了其他问题?长期这样下去,小薇和自己的关系岂不是会越来越僵?
从小薇的表现来看,有明显的亲近父亲、反对母亲的情绪和行为,这些是“恋父情结”的典型表现。
所谓“恋父情结”,在朱智贤主编的《心理学大辞典》中这样解释:“恋父情结”是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结。
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,把母亲置诸一边,甚至想取代她位置的愿望,即“爱父嫌母”的潜在愿望,称为恋父情结。
恋父情结是由弗洛伊德首先提出来的,弗洛伊德认为,“恋父情结”是一种性心理障碍,也称作性心理倒错。
恋父情结对女孩的生活有着消极的影响,如果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,始终无法与父亲实现心理分离,结果,就会像故事中小薇那样,与母亲的关系疏远不说,以后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乃至婚恋也会受到严重影响。这样的女孩总在有意无意地寻找父亲式的恋人,但即使找到了,相处也很容易出现问题,因为恋父的女孩性格大多内向、娇气、任性,而且往往出现性的阻抗。
此种“情结”的出现一般源于女孩在3~6岁的时候没有得到正确的关爱和适当的教育。这一时期的孩子开始注意性别差异,出现性的好奇心。
在这一时期,男孩恋爱母亲,嫉妒父亲;女孩亲近父亲,嫉妒母亲。弗洛伊德认为,这是一种本能的异性爱的倾向,一般由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。
女孩恋父情结的发生,只要留心,在很早的时候就可以发现端倪。比如有的孩子将父亲常用的东西(如雨伞、火机等)带到幼儿园,吃饭、睡觉、游戏都带着,老师一旦在她午休的时候将其拿走,她就会大哭,甚至用头撞地,有的孩子甚至会昏死过去。对于其他人的同类物品,她并不接受。这个时候,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,都应该正视这个问题。如若不然,待孩子年纪大了之后,恋父情结有可能变得更加强烈,难以控制。
故事中小薇的恋父情结,追其根源,是幼儿时期父亲的过分溺爱和母爱的不足造成的。年幼的小薇,由于妈妈工作的缘故,和妈妈接触较少,在最需要母爱的滋润时,脑海中印刻的是爸爸的抚爱。再加上成长过程中,爸爸的娇宠和妈妈的严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所以造成了在情感上与妈妈的逐渐疏远,甚至认为是妈妈分享了爸爸本该给予她的全部关爱,渐渐地对妈妈产生了一些怨恨。
对于女孩的恋父情节,父母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,设法给予引导与克服。
家长首先要对女孩进行性的教育。实际上,就是性的补课教育,包括两个方面:一是性的社会角色教育,让女孩明白“男女有别”,结合女孩身心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及时进行性生理、性心理、性道德等知识教育,让女孩从依恋父亲的情节中解脱出来。满足孩子渴望获得性知识的需求,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。二是帮助女孩走向同龄、同性伙伴,结交同性朋友,是为将来青春期结交异性朋友做好铺垫。
其次是要在行为上配合。女孩的“恋父情结”,主要源于其婴幼儿期父爱与母爱的不平衡,因此,父母双方要适度配合,不要单方面矫枉过正,作为父亲,应坚定而巧妙地暂时疏远女儿;另一方面,作为母亲,则应急起直追,行为上亲近女儿,满足女儿的诉求。
当然,我们强调父母对孩子的教养角色的转变,是因人因事而异的。事实上,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,是靠父亲和母亲共同培养起来的。弗洛姆也曾说过:母爱能使孩子学会爱和关心,是孩子情感发展的基础,而父爱则有利于孩子在心态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。
《及早预防女孩的“恋父情结”》阅读地址:http://www.91yuer.com/yuer/4951/
发表评论